叶志超
叶志超(1838年—1901年),淮军将领,字曙青,安徽合肥(今肥西)人。早年以淮军末弁从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,积功至总兵。赐号额图浑巴图鲁。捻军失败后,得李鸿章赏识,留北洋。光绪初,署正定镇总兵,率练军守新城,防大沽后路。后移防山海关。光绪十五年(一八八九年),擢直隶提督。十七年(一八九一年),奉檄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,杀教首李国珍。事平,赏穿黄马褂。《清史稿》关于叶志超写道:“迳定州,亦弃不守,趋五百馀里,渡鸭绿江,入边始止焉。”人民教育出版社《中国近现代史》(上册)第48页写道:“左宝贵牺牲后,叶志超弃城逃走,狂奔五百里,退到中国境内。” 。1894年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,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,不许。1896年(光绪二十二年)械送京师,下刑部审讯,定斩监候。后赦归家乡。1900年获释,次年去世。葬黄老郢。
人物生平
叶志超(1838~1899),字冠群,号曙青,绰号叶大呆子,肥西县花岗镇圣村人。自幼父母双亡,由舅父收养。少年帮舅父放牛,做杂活。青年参加解先亮团练,担任伙夫。其身材魁梧,猛力过人。一次,解先亮率团练攻打王圩太平军,他要求参战被准允。激战中,一土铳枪弹击中他的腰部,将其打倒在地,人们皆以为叶大呆子被打死了,可他却从地上站起来,继续参加战斗。原来土铳枪弹击中的是腰刀,没有伤他的身体。解先亮以为,叶志超不是凡人,大难不死,必有洪福。以后每次战斗都让叶志超上阵,而叶志超在战场上总是一马当先,冲锋陷阵,屡建战功。
围剿捻军
同治初年(1862年),叶志超认为,在地方干团练,不足成功名,遂往江苏投淮军张树声帐下。树军副将孙益寿系其妻弟,因委其为前营帮带。淮军收复常州、太仓及援浙诸战斗中,叶志超无役不从,战功卓著,尤雄其曹。同治五年,改带马队新左营。太平军平定苏浙后,调刘铭传进剿捻军。同治六年十二月十日,赖文光率东捻军突围至张桥,就食间,叶志超在山西布政使刘秉璋指挥下,率军冲入东捻军阵地,麾军狂杀。肉搏间,身受矛伤,仍裹创力战,会同总兵才贵、杨岐珍等将东捻军击败,杀戮五六百人。十二月十一日,赖文光率东捻军突围至扬州东北湾头,中炮身亡,余部乘大雾向天长退去。他又率马步队穷追不舍,逐北于天长,又败之汊河,擒斩无余,将东捻军剿平。清廷赏赐额浑巴图鲁名号,遇缺尽先题奏。
在围剿西捻军中,他窥取南乐,大战德州、平原间,亦频有战功。同治九年,东西捻军剿灭后,适清廷命李鸿章办理北洋军务,李鸿章遂将其留北洋使用,派为马队统领,驻保定。时近畿多有饥民起义,凡令叶志超剿办之事无不平息。他不擒首领,不解散余众,决不罢兵。
镇压热河教匪
光绪元年(1875年),署直隶正定镇总兵,率新式练军守天津新城,为大沽口后路,拱卫海防。光绪八年,清廷决定整理陆、海军,修筑山海关炮台,李鸿章荐其智略,奏委其任,予以实授总兵。光绪十五年,升为直隶提督兼北洋防军翼长。光绪十七年,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,清廷命其督直隶、奉天之师前往镇压。他率精锐出古北口,进师建昌,连克榆林、沈家窝馆、贝子庙,解下长皋之围,陷乌丹城,不一月,收得热河全境,擒教民首领李国珍,将其车裂,缚杨玉香解送天津斩首。清廷赏穿黄马褂,世职。
甲午战争
光绪二十年,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,朝鲜政府电请清廷出兵帮助镇压。日本为利用这一事件,发动侵朝、侵华战争,亦诱请清廷出兵干涉。李鸿章在得到日政府“必无他意”的保证下,于五月底遣叶志超率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等清军2000余人,开赴朝鲜牙山,行镇压东学党起义之事。日政府见其阴谋得逞,便以保护侨民为名,遣第五师团的一个混成旅在仁川登陆,妄图挑起中日战争。开始遣叶志超率兵前往朝鲜时,叶志超不欲行,乞周馥说情于李鸿章。李鸿章说:“亦未必便战,何怯!”叶志超乃勉强赴朝。六月二十三日,日一面出动海军在牙山口外海域向中国舰队突然发起袭击,一面出动陆军向牙山中国派遣军发起进攻。叶志超闻日军来攻,坐立不安。聂士成提出:“海道已梗,援军断难飞渡,牙山绝地不可守,公州背山面江,天生形胜,宜驰往据之,战而胜,可据以待援,不胜,犹得绕道出也”。他无可奈何,遂同意聂士成方案,并令其在成欢阻击,自据公州为后援。其实,叶志超并不据公州设防,而是畏敌为虎,弃公州出汉阳东,逃往平壤。六月二十六日,日军向成欢发起进攻,聂士成设伏,杀伤日军千余人,经激战,因弹药垂尽,众寡悬殊,败退公州。聂士城退抵公州一看,见叶志超早已向平壤退逃,只得绕道迂回,尾追叶志超,撤向平壤而去。叶志超到达平壤后,向李鸿章谎报:“成欢之役屡胜,倭死二千多人,叶兵死二百余人”。李鸿章根据他的谎报,把牙山败逃说成是一路打败日军而转移到平壤,向清廷为其请功。清廷闻报,大为嘉奖,赏银2万两犒军。此时,由陆路来援的4支清军共万余人,亦会集平壤,清廷任命其为诸军总统。
叶志超饰败为胜获得嘉奖晋级,甚为得意,天天置酒会寻欢作乐。对严峻战争形势和敌情不作分析研究,只是环炮台筑一些简单的营垒,消极防御。众将领因其谎报军情而获得平壤清军总统头衔皆不服气。
当时日军在朝部队仅1个混成旅,后续部队尚未到达。光绪帝数次催促进军汉城,北洋行营翼长盛宣怀也建议趁日军兵力薄弱之机快速进兵。他在李鸿章的授意下,既不主动进军,也不对战守进行布置,坐失战机。直至日军逼近时,始令左宝贵率奉军守城北玄武门一带,卫汝贵率盛军守城西及西南面,马玉昆率毅军守城东及大同江岸,自居城中调度。八月初,日军侦察分队窜至大同江岸,被毅军逐走,叶志超即以屡战获胜报奏清廷。日军采取“大包围”战术,分4路进攻平壤。第一路沿大道攻城东,第二路攻城西南,第三路从大同江上游渡江攻城北。第四路从元山登陆西进,切断平壤西北通往安州大道。八月十六日,日军发起总攻。东路毅军扼大同江东岸,拼死抵抗,盛军渡江支援,激战八九小时,给日军以大量杀伤,战斗稍利。叶志超非但不纵兵猛击,反而收兵回城。日军乘隙渡过大同江,占据山阜,以排炮猛轰城北玄武门,城外营垒相继失陷,牡丹江制高点也被日军夺占。左宝贵亲自登城指挥,向叶志超求援,他拒发援兵,并主张弃城逃走。左宝贵不从,一面派人监视叶志超,一面指挥战斗,不幸中炮身亡。此时,日军虽占领玄武门,因不知城中虚实,不敢冒然入城。大同江岸日军遭毅、盛两军抗击,已开始撤退。卫汝贵在城西南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。叶志超不仅不根据战斗形势乘势反击,却亟树白旗,乞求罢兵。
日军议受其降,令率兵来归。正在日军准备受降事宜时,他乘机下令各军弃城向北潜逃,将大小炮40尊、枪万余支,和一应粮饷白白丢给日军。朝兵对清军撤城逃走,气愤至极,在其出城时从后面予以枪击,死者不可计算。日军得知叶志超率部向北潜逃,遂遣主力要之于山隘。叶志超挥军回旋,久不得出,拥挤践踏而死者相枕藉,伤亡2000余人,诸将尽委械而去,一溃不可收拾。叶志超率部奔向安州,聂士成建议道:安州地形险要,是进行防御阻击的地方,在这里进行固守,一定能击败日军,转败为胜。叶志超犹如惊弓之鸟,不听聂士成的建议,途经安州时,策马通过,弃而不守,狂奔500余里,渡过鸭绿江,进入中国边境始止。清廷闻知此事,立即诏谕革叶志超之职,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,清廷不准。次年解送京师,经刑部审判,定斩监候。光绪二十六年,赦归。光绪二十七年,病死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