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

鱼豢

2021-12-27 11:21:49 作者:心剑无语 来源:忆溯流年阅读:
鱼豢著名史学家

本名:鱼豢

所处时代:曹魏

出生地:京兆(今陕西西安)

主要作品:《魏略》

人物简介

鱼豢(生卒年待考),长鱼氏,京兆(今陕西西安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、著名史学家。

鱼豢是曹魏末期至晋朝初期的著名学者、史学家,撰写有著名的纪传体史书《魏略》。《魏略》为部八十余卷,每部皆有数十篇,约合八百余万字,是魏、晋时期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。

《魏略》,是鱼豢私自撰著的,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。但据《三国志·三少帝纪》注引《魏略》记有嘉平六年(公元254年)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,则知《魏略》记事非只止于明帝,而是止于三少帝时。

近代学者张鹏一在《魏略辑本》中称:“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,即鱼豢入晋朝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,可知鱼豢不曾仕晋。”看来,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,故而在《魏略》中叙事颇为注重品节作风。

裴松之所注的著名《三国志》,其引用之书以《魏略》为最多。如今《魏略》虽早已亡佚,但从裴松之的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,从《魏略》的内容和文字看,其内容还是相当严谨的。

鱼豢是陕西关中人,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,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,因此在《三国志·东夷传》中裴松之注引《魏略·西戎传》,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,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,被历代史家称誉为:“殊方记载,最为翔实”。

在《魏略》中,鱼豢很注意对三国时期各阶层人物的描写,例如他为董遇、贾洪、邯郸淳、薛夏、隗禧、苏林、乐祥七人作《儒宗传》,其序曰:“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(公元190~220年),天下分崩,人怀苟且,纲纪既衰,儒道尤甚……至太和、青龙中,中外多事,人怀避就,虽性非解学,多求诣太学。太学诸生有千数,而诸博士率皆粗疏,无以教弟子,弟子本亦避役,竟无能习学……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,其能操笔者,未有十人,多皆相从饱食而退。嗟夫!学业沉陨,乃至于此,是以私心常区区贵乎数公者,各处荒乱之际,而能守志弥敦者也。”

由此可知,在曹魏国时期,贵族子弟们入太学多是为了躲避服役,而在太学中教授生徒的博士们也大都粗疏,学无根底。当时朝中公卿以下能执笔为文者也不到十人。无怪乎鱼豢要叹息当时学术、文化的坠落了。

鱼豢在《儒宗·董遇传》中,介绍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决条件,即不论学习什么书,都“必当先读百遍”。他说:“读书百遍而义自见”。

鱼豢在《儒宗传》中,还深刻揭露了地方大姓豪族欺凌非富强之家(单家)的情景。如在《薛夏传》中鱼豢说:“薛夏,字宣声,天水人也。博学有才。天水旧有姜、阎、任、赵四姓,常雄于郡中,而夏为单家,不为降屈。四姓欲共治之,夏乃……东诣京师。太祖宿闻其名,甚礼遇之。后四姓又使囚遥引夏,关移颍川,收捕系狱。时太祖已在冀州,闻夏为本郡所质,抚掌曰:“夏无罪也,汉阳儿辈直欲杀之耳!乃告颍川,使理出之,召署军谋掾。”

从中可见,当时天水郡四姓豪族平素称霸郡中,单家薛夏独不肯降事之,四姓豪族们便千方百计地想对他下毒手,薛夏在投奔曹操后,四姓仍企图捕他论罪。地方豪族对名闻中原的学者尚如此狠毒,那么一般单家百姓所受不法豪族的欺压程度,自然更不在话下了。

在《魏略》中,还记有《清介》、《纯固》、《勇侠》、《知足》、《游说》、《佞幸》等诸多传记。宋朝学者高似孙称赞《魏略》:“特为有笔力……亦一时记载之隽也”;清朝大学者钱大昕亦称赞《魏略》:“诸传标目,多与他史异”。

关于《魏略》的卷册数目,在史籍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中记载:“《魏略》八十九卷,魏郎中鱼豢撰”。在史籍《旧唐书·经籍志上》中记载:“《魏略》三十八卷,鱼豢撰;《典略》五十卷,鱼豢撰”。而在史籍《新唐书·艺文志二》中则记载:“鱼豢《魏略》五十卷”。

万分可惜的是,鱼豢所撰的《魏略》,在唐朝后期的战乱之中绝大多数皆已亡佚,今天人们所见的两种辑本,其内容还不到原著的二十分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