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无家别》全诗赏析
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。
我里百馀家,世乱各东西。
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。
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。
人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。
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
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。
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
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
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
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。
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
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。
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谿。
生我不得力,终身两酸嘶。
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烝黎。
从开头至“一二老寡妻”共十四句,总写乱后回乡所见,而以“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”两句插在中间,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。前一小段,以追叙发端,写那个自称“贱子”的军人回乡之后,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,一片荒凉,于是抚今忆昔,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。“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”,这两句正面写今,但背后已藏着昔。“天宝后”如此,那么天宝前怎样呢?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。那时候“我里百余家”,应是园庐相望,鸡犬相闻,当然并不寂寞;“天宝后”则遭逢世乱,居人各自东西,园庐荒废,蒿藜(野草)丛生,自然就寂寞了。一起头就用“寂寞”二字,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,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,为全诗定了基调。“世乱”二字与“天宝后”呼应,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,也点明了“无家”可“别”的根源。“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”两句,紧承“世乱各东西”而来,如闻“我”的叹息之声,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。
前一小段概括全貌,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,而以“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”承前启后,作为过渡。“寻”字刻画入微,“旧”字含意深广。家乡的“旧蹊”走过千百趟,闭着眼都不会迷路,如今却要“寻”,见得已非旧时面貌,早被蒿藜淹没了。“旧”字追昔,应“我里百余家”;“寻”字抚今,应“园庐但蒿藜”。“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。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”,写“贱子”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,访问四邻。“久行”承“寻旧蹊”来,传“寻”字之神。距离不远而需久行,见得旧蹊极难辨认,寻来寻去,绕了许多弯路。“空巷”言其无人,应“世乱各东西”。“日瘦气惨凄”一句,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,烘托出主人公“见空巷”时的凄惨心境。“但对狐与狸”的“但”字,与前面的“空”字照应。当年“百余家”聚居,村巷中人来人往,笑语喧阗;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。而那些“狐与狸”竟反客为主,一见“我”就脊毛直竖,冲着我怒叫,好象责怪“我”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。遍访四邻,发现只有“一二老寡妻”还活着!见到她们,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,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,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。而当读到后面的“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”时,就不难想见与“老寡妻”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。
“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”──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,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。前两句,以宿鸟为喻,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。后两句,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,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,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!
最后一段,写无家而又别离。“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”,波澜忽起。以下六句,层层转折。“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”,这是第一层转折;上句自幸,下句自伤。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,但内顾一无所有,既无人为“我”送行,又无东西可携带,怎能不令“我”伤心!“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”,这是第二层转折。“近行”孑然一身,已令人伤感;但既然当兵,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,真是前途迷茫,未知葬身何处!“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”,这是第三层转折。回头一想,家乡已经荡然一空,“近行”、“远去”,又有什么差别!六句诗抑扬顿挫,层层深入,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。如刘辰翁所说:“写至此,可以泣鬼神矣!”(见杨伦《杜诗镜铨》引)沈德潜在讲到杜甫“独开生面”的表现手法时指出:“……又有透过一层法。如《无家别》篇中云:‘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’无家客而遣之从征,极不堪事也;然明说不堪,其味便浅。此云‘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’,转作旷达,弥见沉痛矣。”
“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。生我不得力,终身两酸嘶。”尽管强作达观,自宽自解,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: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“我”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!死后又得不到“我”的埋葬,以致委骨沟溪!这使“我”一辈子都难过。这几句,极写母亡之痛、家破之惨。于是紧扣题目,以反诘语作结:“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!”──已经没有家,还要抓走,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?
诗题“无家别”,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,以主人公行近村庄、进入村巷划分层次,由远及近,有条不紊。远景只概括全貌,近景则描写细节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,又分几层转折,愈转愈深,刻画入微。层次清晰,结构谨严。诗人还善用简炼、形象的语言,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。诗中“园庐但蒿藜”、“但对狐与狸”,概括性更强。“蒿藜”、“狐狸”,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。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?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,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?“园庐但蒿藜”、“但对狐与狸”,仅仅十个字,就把人烟灭绝、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。其他如“四邻何所有?一二老寡妻”,也是富有特征性的。正因为是“老寡妻”,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。稍能派上用场的,如果不是事前逃走,就必然被官府抓走。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,就又被抓走了吗?诗用第一人称,让主人公直接出面,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、所遇、所感,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,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。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“我”死里逃生,好容易回到故乡,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;然而事与愿违,看见的是一片“蒿藜”,走进的是一条“空巷”,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,……真是满目凄凉,百感交集!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。“日”无所谓肥瘦,由于自己心情悲凉,因而看见日光黯淡,景象凄惨。正因为情景交融,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,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,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,对统治者的残暴、腐朽,进行了有力的鞭挞。
郑东甫在《杜诗钞》里说这首《无家别》“刺不恤穷民也”。浦起龙在《读杜心解》里说:“‘何以为蒸黎?’可作六篇(指《三吏》《三别》)总结。反其言以相质,直可云:‘何以为民上?’”──意思是: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,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?看起来,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研究者对《无家别》的思想意义的理解,倒是值得参考的。
(霍松林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诗》:“乐子之无家。”【黄生注】诗言内顾,无妻也;言永痛,无母也。母亡妻去,曲尽无家之惨。
寂寞天宝后①,园庐但蒿藜②。我里百余家,世乱各东西③。存者无消息④,死者为尘泥。贱子因阵败⑤,归来寻旧蹊。
(通章代为征之语。首言乱后归乡,景情并叙。)
①谢朓诗:“寂寞市朝变。”②《前汉·郊祀志》:“嘉禾不生,蓬蒿藜旁茂焉。”③谢朓笺:“歧路东西,或以呜悒。”④薛道衡诗:“一去无消息。”⑤鲍照诗:“贱子歌一言。”败归,谓邺城之败。
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①。但对狐与狸②,竖毛怒我啼。四邻何所有③,一二老寡妻④。宿鸟恋本枝⑤,安辞且穷栖。方春独荷锄⑥。日暮还灌畦⑦。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⑧。
(此段叙事,言归而无家也。上六,说故里荒凉之状。下六,说暂归旋役之苦。日瘦,谓日色无光,气象惨凄)。
①《前汉·刘向传》:“寒日青无光。”《楚辞》:“霜露惨凄而交下。”②《本章》:“狐形似狸而黄,善能为魅。”③《记》:“修其班制,以与四邻交。”④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汉家老寡妇,旦暮且死。”潘岳《关中记》:“夫行妻寡。”⑤洙曰:人情之恋故乡,犹鸟之恋本枝,虽穷栖且安辞矣。《独曲歌》:“宿鸟纵横飞。”⑥江淹诗:“虽有荷锄倦。”⑦颜延之《陶徽士诔》:“灌畦鬻蔬,为供鱼菽之祭。”《说文》:“田五十亩为畦。”⑧《记》:“君子听鼓鼙之声,则思将帅之臣。”《说文》:“鼓,骑鼓也。”鼙,与鞞同。
虽从本州役①,内顾无所携②。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家乡既荡尽③,远近理亦齐。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④。生我不得力⑤,终身两酸嘶⑥。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⑦。
(此段叙情,言无家又别也。上六,伤只身之莫依。下六,痛亲亡之不见。上章结出报国之忠,此章结出思亲之孝,俱有关于大伦。杜诗有数句叠用开阖者,如云从役本州,幸之也。内无所携,伤之也。只身近行,非比远去,又以本州为幸矣。家乡既尽,远近齐等,即在本州亦伤矣。语意辗转悲痛。无所携,无与离别者。终转迷,言往无定所。两酸嘶,谓母子饮恨。为蒸黎,不得比于人数也。此章八句起,后两段各十二句。)
①卢谌诗:“岂谓乡曲誉,谬充本州役。”②左思诗:“内顾无斗储。”宋袁淑议:“势必携离。”③谢灵运诗:“家乡皆扫尽。”④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元年,乱经五年矣。《尔雅》:“水注川曰溪,注溪曰谷,注谷曰沟。”⑤《诗》,“生我劬劳。”⑥陆厥诗:“酸嘶度扬越。”⑦《诗》:“天生蒸民。”毛苌曰:“蒸,众也。”裴秀诗:“穆穆我后,矜兹蒸黎。”朱子《诗传》:“黎,黑也,犹秦言黔首。”卢元昌曰:先王以六族安万民,使民有室家之乐。今新安无丁,石壕遣妪,新婚有怨旷之夫妇,垂老痛阵亡之子孙,至战败逃归者,又复不免。河北生灵,几于靡有孑遗矣。唐之危而不亡者,赖太宗德泽在人,而思明自殒于萧墙耳。
唐人作诗,多言遣戍从军之苦,而宋元以下无闻焉。盖唐用府兵,兵即取之于民,故有别离室家,远罹锋镝,及亲朋送行,历历悲惨之情。宋明之师,或用召募,或用屯军,出征临战,皆其身所习熟,而分所当为者,故诗人亦不复为哀苦之吟矣。
王嗣奭曰:上数幸诗,非亲见不能作,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。公往来东都,目击成诗,若有神使之,遂下千年之泪。又曰:《新安》,悯中男也,其词如慈母保赤。《石壕》作者妇语,《新婚》作新归语,《垂老》、《无家》,其苦自知而不能自达,一一刻画宛然,同工异曲;随物赋形,真造化手也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我里百馀家,世乱各东西。
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。
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。
人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。
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
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。
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
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
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
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。
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
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。
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谿。
生我不得力,终身两酸嘶。
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烝黎。
作品赏析
《无家别》和“三别”中的其他两篇一样,叙事诗的“叙述人”不是作者,而是诗中的主人公。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,既无人为他送别,又无人可以告别,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,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,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。从开头至“一二老寡妻”共十四句,总写乱后回乡所见,而以“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”两句插在中间,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。前一小段,以追叙发端,写那个自称“贱子”的军人回乡之后,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,一片荒凉,于是抚今忆昔,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。“寂寞天宝后,园庐但蒿藜”,这两句正面写今,但背后已藏着昔。“天宝后”如此,那么天宝前怎样呢?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。那时候“我里百余家”,应是园庐相望,鸡犬相闻,当然并不寂寞;“天宝后”则遭逢世乱,居人各自东西,园庐荒废,蒿藜(野草)丛生,自然就寂寞了。一起头就用“寂寞”二字,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,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,为全诗定了基调。“世乱”二字与“天宝后”呼应,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,也点明了“无家”可“别”的根源。“存者无消息,死者为尘泥”两句,紧承“世乱各东西”而来,如闻“我”的叹息之声,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。
前一小段概括全貌,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,而以“贱子因阵败,归来寻旧蹊”承前启后,作为过渡。“寻”字刻画入微,“旧”字含意深广。家乡的“旧蹊”走过千百趟,闭着眼都不会迷路,如今却要“寻”,见得已非旧时面貌,早被蒿藜淹没了。“旧”字追昔,应“我里百余家”;“寻”字抚今,应“园庐但蒿藜”。“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。但对狐与狸,竖毛怒我啼。四邻何所有,一二老寡妻”,写“贱子”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,访问四邻。“久行”承“寻旧蹊”来,传“寻”字之神。距离不远而需久行,见得旧蹊极难辨认,寻来寻去,绕了许多弯路。“空巷”言其无人,应“世乱各东西”。“日瘦气惨凄”一句,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,烘托出主人公“见空巷”时的凄惨心境。“但对狐与狸”的“但”字,与前面的“空”字照应。当年“百余家”聚居,村巷中人来人往,笑语喧阗;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。而那些“狐与狸”竟反客为主,一见“我”就脊毛直竖,冲着我怒叫,好象责怪“我”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。遍访四邻,发现只有“一二老寡妻”还活着!见到她们,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,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,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。而当读到后面的“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”时,就不难想见与“老寡妻”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。
“宿鸟恋本枝,安辞且穷栖。方春独荷锄,日暮还灌畦。”──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,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。前两句,以宿鸟为喻,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。后两句,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,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,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!
最后一段,写无家而又别离。“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”,波澜忽起。以下六句,层层转折。“虽从本州役,内顾无所携”,这是第一层转折;上句自幸,下句自伤。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,但内顾一无所有,既无人为“我”送行,又无东西可携带,怎能不令“我”伤心!“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”,这是第二层转折。“近行”孑然一身,已令人伤感;但既然当兵,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,真是前途迷茫,未知葬身何处!“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”,这是第三层转折。回头一想,家乡已经荡然一空,“近行”、“远去”,又有什么差别!六句诗抑扬顿挫,层层深入,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。如刘辰翁所说:“写至此,可以泣鬼神矣!”(见杨伦《杜诗镜铨》引)沈德潜在讲到杜甫“独开生面”的表现手法时指出:“……又有透过一层法。如《无家别》篇中云:‘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。’无家客而遣之从征,极不堪事也;然明说不堪,其味便浅。此云‘家乡既荡尽,远近理亦齐’,转作旷达,弥见沉痛矣。”
“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。生我不得力,终身两酸嘶。”尽管强作达观,自宽自解,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: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“我”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!死后又得不到“我”的埋葬,以致委骨沟溪!这使“我”一辈子都难过。这几句,极写母亡之痛、家破之惨。于是紧扣题目,以反诘语作结:“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!”──已经没有家,还要抓走,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?
诗题“无家别”,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,以主人公行近村庄、进入村巷划分层次,由远及近,有条不紊。远景只概括全貌,近景则描写细节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,又分几层转折,愈转愈深,刻画入微。层次清晰,结构谨严。诗人还善用简炼、形象的语言,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。诗中“园庐但蒿藜”、“但对狐与狸”,概括性更强。“蒿藜”、“狐狸”,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。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?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,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?“园庐但蒿藜”、“但对狐与狸”,仅仅十个字,就把人烟灭绝、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。其他如“四邻何所有?一二老寡妻”,也是富有特征性的。正因为是“老寡妻”,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。稍能派上用场的,如果不是事前逃走,就必然被官府抓走。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,就又被抓走了吗?诗用第一人称,让主人公直接出面,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、所遇、所感,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,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。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“我”死里逃生,好容易回到故乡,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;然而事与愿违,看见的是一片“蒿藜”,走进的是一条“空巷”,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,……真是满目凄凉,百感交集!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。“日”无所谓肥瘦,由于自己心情悲凉,因而看见日光黯淡,景象凄惨。正因为情景交融,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,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,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,对统治者的残暴、腐朽,进行了有力的鞭挞。
郑东甫在《杜诗钞》里说这首《无家别》“刺不恤穷民也”。浦起龙在《读杜心解》里说:“‘何以为蒸黎?’可作六篇(指《三吏》《三别》)总结。反其言以相质,直可云:‘何以为民上?’”──意思是: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,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?看起来,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研究者对《无家别》的思想意义的理解,倒是值得参考的。
(霍松林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诗》:“乐子之无家。”【黄生注】诗言内顾,无妻也;言永痛,无母也。母亡妻去,曲尽无家之惨。
寂寞天宝后①,园庐但蒿藜②。我里百余家,世乱各东西③。存者无消息④,死者为尘泥。贱子因阵败⑤,归来寻旧蹊。
(通章代为征之语。首言乱后归乡,景情并叙。)
①谢朓诗:“寂寞市朝变。”②《前汉·郊祀志》:“嘉禾不生,蓬蒿藜旁茂焉。”③谢朓笺:“歧路东西,或以呜悒。”④薛道衡诗:“一去无消息。”⑤鲍照诗:“贱子歌一言。”败归,谓邺城之败。
久行见空巷,日瘦气惨凄①。但对狐与狸②,竖毛怒我啼。四邻何所有③,一二老寡妻④。宿鸟恋本枝⑤,安辞且穷栖。方春独荷锄⑥。日暮还灌畦⑦。县吏知我至,召令习鼓鞞⑧。
(此段叙事,言归而无家也。上六,说故里荒凉之状。下六,说暂归旋役之苦。日瘦,谓日色无光,气象惨凄)。
①《前汉·刘向传》:“寒日青无光。”《楚辞》:“霜露惨凄而交下。”②《本章》:“狐形似狸而黄,善能为魅。”③《记》:“修其班制,以与四邻交。”④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汉家老寡妇,旦暮且死。”潘岳《关中记》:“夫行妻寡。”⑤洙曰:人情之恋故乡,犹鸟之恋本枝,虽穷栖且安辞矣。《独曲歌》:“宿鸟纵横飞。”⑥江淹诗:“虽有荷锄倦。”⑦颜延之《陶徽士诔》:“灌畦鬻蔬,为供鱼菽之祭。”《说文》:“田五十亩为畦。”⑧《记》:“君子听鼓鼙之声,则思将帅之臣。”《说文》:“鼓,骑鼓也。”鼙,与鞞同。
虽从本州役①,内顾无所携②。近行止一身,远去终转迷。家乡既荡尽③,远近理亦齐。永痛长病母,五年委沟溪④。生我不得力⑤,终身两酸嘶⑥。人生无家别,何以为蒸黎⑦。
(此段叙情,言无家又别也。上六,伤只身之莫依。下六,痛亲亡之不见。上章结出报国之忠,此章结出思亲之孝,俱有关于大伦。杜诗有数句叠用开阖者,如云从役本州,幸之也。内无所携,伤之也。只身近行,非比远去,又以本州为幸矣。家乡既尽,远近齐等,即在本州亦伤矣。语意辗转悲痛。无所携,无与离别者。终转迷,言往无定所。两酸嘶,谓母子饮恨。为蒸黎,不得比于人数也。此章八句起,后两段各十二句。)
①卢谌诗:“岂谓乡曲誉,谬充本州役。”②左思诗:“内顾无斗储。”宋袁淑议:“势必携离。”③谢灵运诗:“家乡皆扫尽。”④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元年,乱经五年矣。《尔雅》:“水注川曰溪,注溪曰谷,注谷曰沟。”⑤《诗》,“生我劬劳。”⑥陆厥诗:“酸嘶度扬越。”⑦《诗》:“天生蒸民。”毛苌曰:“蒸,众也。”裴秀诗:“穆穆我后,矜兹蒸黎。”朱子《诗传》:“黎,黑也,犹秦言黔首。”卢元昌曰:先王以六族安万民,使民有室家之乐。今新安无丁,石壕遣妪,新婚有怨旷之夫妇,垂老痛阵亡之子孙,至战败逃归者,又复不免。河北生灵,几于靡有孑遗矣。唐之危而不亡者,赖太宗德泽在人,而思明自殒于萧墙耳。
唐人作诗,多言遣戍从军之苦,而宋元以下无闻焉。盖唐用府兵,兵即取之于民,故有别离室家,远罹锋镝,及亲朋送行,历历悲惨之情。宋明之师,或用召募,或用屯军,出征临战,皆其身所习熟,而分所当为者,故诗人亦不复为哀苦之吟矣。
王嗣奭曰:上数幸诗,非亲见不能作,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。公往来东都,目击成诗,若有神使之,遂下千年之泪。又曰:《新安》,悯中男也,其词如慈母保赤。《石壕》作者妇语,《新婚》作新归语,《垂老》、《无家》,其苦自知而不能自达,一一刻画宛然,同工异曲;随物赋形,真造化手也。
-----------仇兆鳌 《杜诗详注》-----------
- 上一篇:杜甫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全诗赏析
- 下一篇:杜甫《九日》全诗赏析